核心观点
“ACOS 越低越好”是不全面且可能误导人的。我更倾向于:ACOS 的高低判断,必须结合具体的广告目标、产品生命周期和业务策略来考量。
在实际操作中,ACOS 的“好”与“坏”取决于以下几个核心考量:
广告目标导向:
产品利润空间:
即使 ACOS 相同,不同利润率的产品其盈利能力也截然不同。一个高毛利产品可以承受更高的 ACOS,而一个低毛利产品则需要极低的 ACOS 才能保持盈利。我们真正追求的是广告投入后的净利润 (Profit),而不是单纯的低 ACOS。公式可以理解为:
净利润 = (销售额 - 广告成本) - 产品成本 - 其他运营成本
长期价值与客户生命周期价值 (LTV):
对于某些品类,如消耗品或提供订阅服务的商品,首次购买的 ACOS 可能会高,但如果能带来用户的多次复购,那么从客户的终身价值来看,这个看似高的 ACOS 却是非常划算的投入。
广告类型和关键词策略:
品牌推广广告(Sponsored Brands)或展示型推广广告(Sponsored Display)可能以曝光和品牌认知为目标,其 ACOS 可能会高于产品推广广告(Sponsored Products)。
在关键词选择上,核心大词的 ACOS 往往较高,但能带来大量曝光和潜在转化;长尾词的 ACOS 可能较低,但流量有限。
如何用 ACOS 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判断?
因此,在实际判断广告效果时,ACOS 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。我通常会结合以下几点来综合评估:
- ACOS 与总销售额: 如果 ACOS 较高,但带来了显著的总销售额增长(包括自然销售额的提升),并且整体业务处于盈利状态,那么这个“高 ACOS”可能是值得的。
- ACOS 与利润率: 结合产品的毛利率,计算出广告带来的实际净利润。我们追求的是正向的广告投入带来的利润增量。
- ACOS 与自然排名: 如果广告投入(即使 ACOS 较高)能够显著提升产品的自然搜索排名,从而带来更多的免费流量和销售,那么这种投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。
- ACOS 与新品增长速度: 新产品在推广期,只要 ACOS 在可承受范围内,且能够帮助产品快速进入良性循环(积累评论、提升排名),那么就应继续投入。
总而言之,ACOS 并非一个孤立的“好坏”标准,而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广告目标、产品特性和盈利能力进行解读的动态指标。 追求“最低 ACOS”而不顾其他因素,很可能错失市场机会,甚至压制了产品的增长潜力。